English
联系我们
主任邮箱
1996年度 共4位获奖人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丁肇中(Samuel C.C. Ting),美国籍,男,1936年1月出生,1962年获博士学位。由中国科学院推荐。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5年以来,丁肇中多次应邀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1977年秋,他在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在德国汉堡进行的MARK-J实验。从1978年1月起,先后有一百多名中国物理学家和研究生到他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在L3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数据分析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国籍,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由建设部推荐。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他设计的建筑物遍布世界各地,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建筑师,主要作品有40多座。代表作品有美国国家艺术馆的东楼、约翰 ·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还有巴黎卢浮宫的重建工程等。他的这些建筑被称为“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也成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贝聿铭大师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中国银行等。他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为中国培养、培训建筑设计师,为推进中国建筑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格 · 比施根斯(G. S. Bushgens),俄罗斯籍,男,1916年9月出生,1940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推荐。比施根斯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航空科学家,他在推动中俄两国航空科技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1960年,当我国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设计中国第一架超音速飞机时,他就曾带领专家组到沈阳对我国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对我国培养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给予了真诚的帮助。1993年底,他把刚脱稿的《干线飞机空气动力学》交中方人员翻译出版,该书阐述的系统性内容对开展新型干线飞机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以高超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的成就受到中俄航空专家的广泛崇敬。


  乌里 · 施瓦茨,(Uli Schwarz),德国籍,男,1934年7月10日出生,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由中国科学院推荐。1974年起,任德国马普学会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发育生物学和生化研究。1981年施瓦茨教授和中科院细胞生物所所长庄孝惠教授共同建议,在中科院细胞所建立一个马普客座实验室,供来访的外国科学家与中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并培养青年科学家。在他的奔波斡旋下,1985年4月,马普客座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开放型实验室。在他的努力下,中科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在客座实验室内建立青年科学家小组,发掘和造就中国优秀青年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施瓦茨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德科技合作与交流,有力促进了中德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