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主任邮箱
2001年度 共6位获奖人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若泽 · 伊斯拉尔 · 瓦加斯(Jose Israel Vargas),巴西籍,男,1928年1月出生,1959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等职,1992至1998年任巴西科技部长。他推动巴西与中方签署了《中国航天局与巴西科技部关于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重大事项协议》,将尽力安排足够的经费确保资源卫星研制工作和反承包项目按计划进行列为工作要务。为了寻求合作共识和互利共赢,瓦加斯教授总是亲自出面与中方协调,通过平等对话协商,逐步化解了合作难题。他积极推动中巴空间技术合作,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焕宇(Huanyu Mao),加拿大籍,男,1951年出生,1990年获加拿大纽芬兰大学电化学博士学位。他于1996年10月受聘于中国信息产业部研究所,积极促进中加科技合作,在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毛焕宇出任天津力神电池股份公司研发中心总工程师及主任,取得了数项重大成果,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被产业界称为“中国锂电池产业第一人”。


  杨又迪(Charles Y. Yang),美国籍,男,1931年出生,1963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病理学博士。1979年至今,他先后担任国际大豆锈病协会主席、亚洲开发银行农业项目顾问和联合国蔬菜项目顾问。自1980年起,杨又迪先生多次访华,和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合作改良、培育大豆、绿豆、番茄、耐热结球白菜等9种作物,200多个品种(品系)。其中绿豆品种“中绿1号”、“徐引2号”等优点突出,使绿豆增产6亿多公斤,增值近10亿元。他先后到我国20多个省、市进行技术咨询、开展合作研究、举办培训班和学术报告会,并资助我国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提高了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声望。


  米夏埃尔 · 佩策特(Micheal Petzet),德国籍,男,1933年4月出生,曾在慕尼黑、巴黎学习艺术史、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推荐。他从1989年起担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德国国家委员会主席,自1999年,佩策特教授担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秦俑遗址发掘后,面临着许多保护上的课题,在佩策特教授的倡导下,中德双方共同成立了项目课题组,推动了该项目的实施工作。自项目开展以来,在彩绘保护、土遗址保护、秦俑修复、石铠甲修复与保护等多个文物保护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佩策特教授不仅为秦俑文物保护研究项目的确立做出主要贡献,还不断提出扩展、深化该项目的新途径,最终取得骄人的成绩和重大的突破。


  比约昂 · 艾利克 · 维尔汉姆 · 诺登斯强姆(Bjorn Erik Wilhelm Nordenstrom),瑞典籍,男,1920年出生,1954年在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12月31日去世。诺登斯强姆教授是国际知名医学家,曾任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1983年,他创立了人体生物闭合电路学,发明了生物闭合电路治疗肺癌新技术。1987年,诺登斯强姆教授来中国讲学并传授生物闭合电路治疗肿瘤新技术,将专利技术无偿转让给中国,与中国有关部门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电化学疗法是中瑞科技合作的成功范例,使无数患者从死亡边缘重返人生。诺登斯强姆为推动中瑞科技合作和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黑田吉益(Yoshimasu Kuroda),日本籍,男,1927年出生,国际知名的岩石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在世界上首次开展了矿物羟基氢同位素的测试和研究,开创了氢同位素研究的全新领域。黑田先生对中国有深厚的情谊,一直是日中友好协会的积极成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中国加入国际地科联(IUGS)和第30届地质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做了大量工作。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拥有现代完整系统的地球化学测试体系的‘“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成功建立,中心近几年争取到国家“973”计划、“攀登“计划等重大项目,成为国内地学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黑田先生积极促进中日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为提高中国矿物资源探查和研究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