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Xiang-Yang Li ),英国籍,男,1962年10月出生,地球物理学博士,英国爱丁堡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地质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地震各向异性与多波研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推荐。李向阳教授从事多波地震勘探及裂缝检测方面的研究达20 年之久,是世界勘探地球物理界知名专家。自90年代起,他就开展与中国的技术合作,曾担任石油大学的兼职教授。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李教授与中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开始地震裂隙检测方面的合作,六年间成功地完成了三期合作研究,为中国“多波多分量处理技术和裂缝预测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合作,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与李教授合作在英国爱丁堡设立海外研究基地,作为物探重点实验室的国际部。
刘锦川(Chain-Tsuan Liu),美国籍,男,1937年10月出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橡树岭国家研究院资深院士、金属与陶瓷部合金行为与设计组组长。由教育部推荐。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先进金属材料的研究工作,是国际材料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杰出科学家。近二十余年来,刘锦川博士致力于促成中美的技术合作,特别是推进中美在高温材料以及块状非晶领域的科学研究,为中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迅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努力下,目前中国在金属间化合物方面的研究已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目前,刘锦川博士正与部分中国著名大学和研究院交换访问学者,共同开展多组元合金体系过共晶和玻璃形成能力研究。
尼 · 列 · 多布列佐夫(N.L.Dobretsov),俄罗斯籍,男,1936年1月出生,地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院长,主要从事岩石学、大地构造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推荐。多布列佐夫院士自担任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院长以来,积极推动俄罗斯科学院,特别是西伯利亚分院与中国的合作,为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直接签署双边科学合作协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他的倡议下,中国科学院与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优先在日地物理、资源环境、航空航天技术、激光技术、加速器及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并于2000年底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第一个联合研究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组建了长春中俄科技园。在国际合作中,多布列佐夫院士十分维护中国的形象,积极推荐中国科学家在区域合作组织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彼得 · 格鲁斯(Peter Gruss),德国籍,男,1949年6月出生,生物学博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主席,主要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推荐。彼得 · 格鲁斯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起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深入开展科技合作。倡导并推动中德两国科学家共同探索科技问题,共同拓展研究领域,共同举办高层次研讨会,共同推进两国间的科技合作,共同开展与第三国合作研究。合作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天文、生物、化学、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在格鲁斯教授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组建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6个青年科学家小组和14个伙伴小组,合建了交叉学科中心,筹建了研究所。在中国和德国均培养了多位中国学者。
国际水稻研究所(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是一个自主的、非赢利性的、国际性的水稻研究机构,总部设在菲律宾。IRRI一直在世界水稻的科研与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分别在11个国家设有办事处或分支机构,其宗旨是创造和传播水稻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帮助成员国建立和健全水稻研究系统。由农业部和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共同推荐。自1981年以来,IRRI为推动中国水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引进全球水稻品种资源的渠道,提供大量的优质水稻品种和基因资源,促进了中国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与利用。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及联合研究载体的建设,还促进了中国水稻科学研究能力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IRRI与中国联合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在水稻科学的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并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水稻科学界的国际影响。国际技术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中国水稻科学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